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診斷及防治
雞傳染性法氏囊病(IBD)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(IBDV)引起幼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。1957年本病首次發生于美國特拉華州甘保羅鎮的肉雞群中,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我國,本病在世界上養雞的國家和地區廣泛流行,也是嚴重威脅我國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之一。本病主要侵害幼雞和青年雞,發病急,病程短,損害中樞免疫器官法氏囊,可導致免疫抑制,并可使多種疫苗免疫失敗,誘發多種疫病,給養雞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。
1.流行病學特點
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可感染各品種的雞,主要發生于2-15周齡,特別是3-6周齡,成年雞一般呈隱性經過。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主要傳染源,被污染的籠舍、用具、飼料、飲水及墊料等,可通過接觸傳播。本病發生突然,傳播快,當發現雞被感染后,在短時間內雞群所有雞都可被感染;常在感染后第3天出現死亡,5-7d達到高峰,以后很快停息,流行期在10d左右,表現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復。死亡率差異很大,嚴重發病雞群死亡率可達60%以上,一般為15%-20%。IBD超強毒株(vvIBDV)感染,死亡率高達70%。本病常與新城疫、雞支原體病、大腸桿菌病混感,死亡率增高。
2.臨診癥狀
本病的潛伏期2-3d。初期,雞群突然發病,表現精神沉郁,食欲減少,羽毛松亂,有些雞自啄肛門。隨即出現垂頭、嗜睡,翅膀下垂,擠堆,排白色米湯樣或水樣稀便,肛門周圍的羽毛污染糞便,病后72h,體溫達43℃-43.5℃,感染后第3天發生死亡,5-7d達死亡高峰;病愈雞消瘦,呈佝僂病樣,生長緩慢,飼料利用率低,生產能力下降。有的病雞感染IBD變異株后,表現臨床癥狀不明顯,處于隱性感染狀態。
3.剖檢變化
病雞的股部、胸部和翼部的外肌束膜出血。法氏囊內黏液增多,法氏囊漿膜水腫,呈淡黃色,有點狀或彌漫性出血,其體積和重量增大,比正常重2倍左右,嚴重的呈紫葡萄狀,感染5-6d后法氏囊開始萎縮,切開見粘膜皺褶渾濁不清,有黃白色分泌物或栓塞物。肝腫大,有壞死灶;心肌、胃腸粘膜出血;腎腫脹,蒼白;脾腫大,褪色;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條狀出血。
4.綜合防治
由于雞法氏囊病病毒抵抗力極強,能在雞舍中長期存在,很難徹底凈化,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,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。
(1)采取嚴格有效的衛生消毒措施。對雞舍、環境、籠具、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掃、沖洗和消毒,每周至少3-4次;特別要對種蛋、孵化器、孵化室和育雛室要嚴格消毒,以防IBDV早期感染雛雞;消毒時用含碘制劑、過氧乙酸、福爾馬林等藥物采取噴霧、熏蒸等方法,消毒藥應輪換使用,效果更佳。
(2)做好種雞和雛雞的預防接種工作。種雞群在18-20周齡和40-42周齡經2次接種IBD油乳劑滅活苗后,可產生高抗體水平并傳遞給子代,使雛雞獲得較整齊和較高母源抗體,在2-3周齡內得到良好的保護,防止雛雞早期遭受感染。雛雞免疫接種,應先檢測雛雞母源抗體水平,根據當地本病的流行特點、污染程度、雞場衛生狀況和母源抗體消長情況,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,選擇合適的疫苗和首免日齡,適時進行免疫接種。一般情況下,抗體水平偏低或沒有母源抗體的雛雞宜選用弱毒疫苗,二免時用中等毒力疫苗,有母源抗體的幼雞可選用中等毒力疫苗;對雞法氏囊病病毒污染程度嚴重的雞場,可以使用中等偏強毒力的活疫苗免疫,它們突破母源抗體的能力強,免疫效果較好。
(3)強化養殖管理,提高雞體抵抗力。重視生物安全管理,采取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,杜絕不同日齡的雞混養,整個育雛期應嚴格隔離管理,降低發病風險。要飼喂優質、全價、新鮮飼料,有合理的養殖密度,雞舍溫度、濕度和光照要適宜,通風良好,平時應避免各種應激因素對雞群造成不利影響。
(4)早發現,早診治。要經常觀察雞群,發現病雞立即隔離并盡早確診,對雞舍、雞群、用具等進行全面徹底消毒,對病死雞做焚毀、深埋等無害化處理。對已發病確診為法氏囊病病雞,可用克囊靈、速效管囊散、解毒抗炎靈和特效護囊清等藥物進行治療,用口服補液鹽飲水,緩解機體脫水;使用抗菌藥物、免疫增強藥物,控制雞群的繼發感染。同時對發病雞群進行緊急防治,早期用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黃液治療,1-1.5mL/只,也可用高免血清,0.5~1mL/只,肌內注射。對已發病注射高免卵黃液的雞群,1周后再用中等毒力疫苗飲水免疫。配合治療可用病毒靈加強力霉素拌料,或用病毒靈加板藍根沖劑拌料飼喂,效果會更好。
具體治療方案請咨詢禽病網在線顧問。
免責聲名:本站(禽病網)部分內容來源于互聯網的分享、摘錄,如果文章、圖片、視頻等信息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及時聯系本站管理員,我們會時間處理。
* 掃描二維碼,關注查蛋價 *